您的位置:首页 >> 政法动态 >> 正文
阻抗现象的心理机制解析
发布时间: 2018-05-17 新闻来源: 凯风网 ( 作者:文心)  新闻人气: 1409

 

    内容摘要:在FLG痴迷者挽救工作的实践中,笔者发现阻抗现象是影响FLG痴迷者与人的正常沟通,进而成为阻碍其醒悟的不利制约因素。本文拟从详细揭示阻抗现象的表现形式入手,分析其存在和产生的内在心理机制,并结合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以期为进一步细化挽救FLG痴迷者的工作环节,提高工作质量提供有益借鉴。
  一、阻抗的表现及其危害
  (一)认识阻抗
  “阻抗”一词是来心理咨询学科的术语,意思是说心理咨询工作涉及的是来访者内心深处的活动,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来自来访者的有意或无意的抵抗,抵抗他人对己深层次的心理进行分析和探查,这种有意或无意的抵抗就是阻抗。综观挽救法轮功痴迷者的工作,恰恰是转变人思想和认识的过程,而思想和认识是在特定成长环境作用下的社会化过程中一步步积累起来的,是每个人在经验和事件后的认知和选择。所以,挽救工作是艰巨的,它做人的工作,要改变人已有的观念和认知,因此,在挽救过程中就势必会出现来自于法轮功痴迷者的心理抵抗。在本文中,我们把法轮功痴迷者在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对于涉及其核心价值观的谈话有意和无意的抵抗称之为阻抗,这种抵抗表现为多方面:最常见的是沉默,还有其他多种对于谈话内容排斥等方式。阻抗一般发生在已经建立初步的沟通之上,在进一步的挽救过程中,因要其转化而触及FLG痴迷者内心导致防御心理产生,进而开始拒绝的心理过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阻抗只是一种表现形式,其实质即是FLG痴迷者的心理防御机制。
  (二)阻抗的表现形式
  挽救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阻抗现象大致有如下三种:
  1、消极拒绝型
  FLG痴迷者沉默不语或主动要求缩短谈话时间,第一种情况:“我就是不理你”,此类人的行为表现是低头,或自己看一个方向保持不动,无论别人说什么,都没有任何反应,表现出相对或绝对的沉默。通过消极对待沟通的方式,避免深入沟通。第二种情况“我们聊点别的”,被转化人有意限制谈话的内容和信息,对于超出某种范围的谈话内容避而不谈,此类人会用各种方法缩短关于法轮功的谈话时间,一旦谈话提及FLG就以身体不舒服,或扯开话题,如“您很辛苦,我们下次再聊。”、“我们说些别的。”等等来中断。从心理防御机制来说,属于逃避型防御机制。
  2、主动拒绝型
  被转化人主动出击,干扰并妨碍沟通的深入,不高兴的时候说“我今天不想讲”、“我没什么可说的”,高兴的时候没完没了的进行“弘法”。这也是非常典型的阻抗现象,从心理防御机制来说属于攻击型心理防御机制。
  3、无意识对抗型
  被转化人重复讲述某一段时间的生活或某一段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他表面上在提供信息,潜意识层面封闭了自己,因此不断提供重复信息,表现出心不在焉,固着和回避。如某法轮功痴迷者总是说“我不是一个好母亲,我女儿小的时候我没照顾好她。”或者“我的命很苦,社会对我太不公平了。”等等采用防御型心理机制来应对的方式。
  (三)阻抗的危害
  阻抗的危害主要就是妨碍沟通的深入,具体包含下面几个方面:
  1、浪费精力,降低工作效率;
 FLG痴迷者的态度转变是挽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实现其态度转变必然要求我们深入探讨他们的核心信念和价值观念。所以挽救工作中必须了解被转化人对待事物的真实态度和看法,体验他们的情绪感受,而阻抗将使这一切变为不可能,降低了工作效率和积极性。
  2、降低信息的有效性;
  挽救工作中会有大量的解释性工作,而法轮功痴迷者的阻抗将会干扰其进行交流时信息的发送和接收,从发送方面来讲不再会直接的说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从接收来说教育者发出信息的有效性被极大的降低。
  3、影响双方信任关系的建立,妨碍挽救工作深入开展。
  阻抗的实质是法轮功痴迷者停止信息的接收与交流,他们不再去倾听转化人的陈述,或者即使在听也没听到什么,或者即使听到了也不会相信什么。这给挽救工作带来很大的阻碍。
  二、阻抗形成的心理机制
  (一)继发性获益的阻抗
  心理学理论指出,人们在出现情感和行为困扰的时候往往并不急于尽力去解决这种困扰,而是任其存在,这种困扰的存在会给人们带来某些方面的利益,这就是继发性获益。所以,我们认为法轮功痴迷者在谈话中的抵抗和排斥可能会给他某些特权或某些责任的免除,会让被转化人体会到报复的愉快,FLG痴迷者预料如果自己接受挽救、消除阻抗后,将没有资格和权利再重复这种愉快,那么他便会自觉不自觉的制造阻抗,这便是继发性获益阻抗。
  (二)对改变当前价值和信念的抗拒
  改变旧有的价值与态度,建立新的认知及行为模式必然会给人带来冲突和焦虑。对于很多放弃现实而痴迷FLG的人来说,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环境和心态的改变加剧了他们情绪的不稳定和心态的不平衡,法轮功的精神控制使他们获得了某种心理平衡,但转化会破坏这种平衡,使得他们不得不面对失衡的状态,失去安全感,于是他们会出于本能的防御来抵抗改变。此外,部分法轮功痴迷者长期自我封闭,防御心理极强,如某些痴迷者往往会想“不转化时至少知道我自己该想什么,该做什么,但是如果我转化了事情便不受自己控制了”,这是对打破自己心理平衡,改变旧有的价值与态度,脱离一贯依赖的组织群体而感到恐惧,因而产生阻抗。
  (三)否认错误的阻抗
  从一个人自我意识的角度来说,让一个人承认多年形成的信念与价值观是错误的事件本身会给人带来挫败感。证明自己错了,感到自尊心受到威胁,自我价值被全盘否定了,因此他们选择用阻抗的方式否认自己的错误。要知道,自我价值和尊严对人的生活具有特别的意义,当外在的劝导或影响威胁到人们的自我价值的时候,人们会进行自我保护,从而对抗对失去自我价值的沮丧。
  (四)对内容的阻抗
  对过去痛苦生活事件的压抑,人防御机制中的压抑机制会把人认为痛苦的事件压抑下来,但是对创伤经历的挖掘,会使当事人感受到不快。当转化人关注导致法轮功痴迷者生活挫折的事件,发掘其习练法轮功、参与邪教活动的起因时,对于一些未转化人员甚至一些已转化人员本身来说都是不愿讲述和思考的,所以谈话必然会唤起法轮功痴迷者对内容的厌恶,产生阻抗是必然的。
  另外还有一部分法轮功痴迷者对转化人的某些观念或谈话内容的不认可也可导致阻抗,有时不认可的内容也可能是个别转化人不恰当的态度或者说话、行为方式。
  三、阻抗解决的心理机制和措施
  (一)遵循尊重、信任的原则,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
  尊重是人际交往的必要原则,在挽救工作中也是如此,经常对其进行肯定和尊重,能够增强双方的信任度,从而有助于得到认同,尽快的降低被转化人的防御。尊重不会降低转化人的身份,相反却更能提高威信。
  真诚是印象形成中积极的中心品质,所以在谈话中要非常注意在此方面的内容。要真诚的做工作,并让沟通的对象感受到这份真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使用沟通技巧突破阻抗
  转化人对阻抗不要贸然回应,即可开始有条不紊,有计划、有步骤的着手规避、突破阻抗。本阶段的关键在于提供恰当的援助来降低法轮功痴迷者内心的焦虑。首先要提供心理支持,做到共情、关注与理解,当其因为难堪、羞耻或踌躇而不能说出心中想法时,要对其加以安慰,这样有利于消除犹豫不定以及避免阻抗行为的加剧。此时,可以用多种替代性的方法给与积极的反应。其次,对于内容阻抗经常能够通过关注就能简单的得到规避,比如,对于法轮功痴迷者试图规避某些话题时,可以给出这样的回答:“我体验到了你内心的一些不愿意讲述的感受。”这有助于让被转化人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探究自己正在挣扎的内容或者去探究自己挣扎的本质和缘由。第三是被转化人经常会把矛盾或挫折的原因归结为外,而不能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时,应引导对方跳出自己的小圈子,从更为客观的角度看待来访者的问题,而不宜于从一开始就评判对方的行为,要求对方承认错误,从而引起更强烈的抵触情绪。在此提供一些沟通的小技巧来做参考。
  1、提供差异性较小的信息
  心理学研究表明,谈话信息、观点的差异性小会有效减少冲突和防御。说通俗些就是,在沟通中,要多一些赞扬和肯定,少一些批评和否定,并且找到与其观点中相似的地方给与肯定,尽可能使二者的差异减少,这样有利于双方信任关系的建立,让法轮功痴迷者因自我价值的被肯定而产生感激,降低防卫,使其重获自我,并能够对自我进行重新定位。
  另外,对普遍文化程度较低的人来说单一倾向的信息说服效果较好,而对文化水平高的人来说,提供正反两方面的信息说服效果较好。
  2、允许FLG痴迷者自由表达观念
  关注被转化人的内心情感体验,帮助他们释放情绪。其中,可以运用以下几个小技巧:
  ①真诚的对她感兴趣;
  ②在谈话中多提她的名字;
  ③鼓励其说自己,表达自己;
  ④控制谈话的语速和内容,尽量与谈话人保持一致,并恰当使用她的语言。
  ⑤用“好吧”、“行”作为开始语言,在谈话中,少用“我”这个词。
  ⑥适当保持沉默,越平静越好。说话时抬起头。
  ⑦记住对方所说的话,并主意其微小的变化。
  但同时,要记住是允许,并不是默许,当被转化人提出错误的观点和认知时,要有理有据地予以分析和纠正。
  可以说,挽救工作的前提就是要首先消除阻抗现象。要用理解心态,充分理解被转化人的个性,用积极心态,始终以积极情绪感染痴迷者,持续的关注和尊重将会给被转化人提供有益的体验,可以以不同的形式体现关注和尊重。总之,阻抗现象是客观存在,是法轮功痴迷者拒绝改变心理在其接受挽救工作中的外露,通过观察、研究,我们完全可以做到认识它、解释它、解决它,从而提高挽救工作水平。

版权所有:中共麟游县委政法委员会 单位地址:陕西省麟游县碧城路2号
电 话:0917-7962155 网站运行及制作维护:宝鸡合强软件有限公司
陕ICP备2022010642号-1